中文

English

支原体污染防治指南:尊龙凯时助您三步精准清除潜在威胁!

发布时间:2025-08-13   信息来源:尊龙凯时官方编辑

在细胞体外培养中,污染问题如同潜伏的“隐形杀手”,时刻威胁着实验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在常见的三大污染源——支原体、细菌和真菌中,支原体污染以30%-60%的超高污染率,成为生物研究人员最为困扰的难题之一。在本期的生物医疗专栏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支原体污染的防治要点,帮助您轻松应对这一实验室“顽疾”,为细胞培养实验保驾护航。

支原体污染防治指南:尊龙凯时助您三步精准清除潜在威胁!

什么是支原体?

尊龙凯时中的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形体,属于柔膜体纲(Mollicutes),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原核生物之一。支原体的结构由脂蛋白膜、核糖体和圆形双链DNA组成,基因组大小在580-2,200kb之间。尽管支原体能够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但其生物合成能力有限,例如无法自主合成胆固醇等物质,因此需依赖于外源性营养成分的补充。细胞培养体系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成为支原体繁殖的理想场所。此外,支原体能够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长期繁殖并存活,同时因其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也为污染的发生埋下隐患。

支原体污染的表现

在自然界中,支原体的种类超过120种,而在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菌株主要包括牛精氨酸支原体、发酵支原体、猪鼻支原体等。这些菌株的污染会导致细胞出现一系列特征性变化,包括:

  • 细胞生长速率异常,增殖减慢或停止;
  • 细胞形态改变,贴壁细胞的粘附性变差,易脱落;
  • 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核型不稳定;
  • 细胞膜抗原性改变,影响细胞的粘附能力;
  • 代谢通路紊乱,导致糖酵解和氨基酸代谢速率的变化;
  • 细胞复苏后存活率降低。

这些变化虽缺乏特异性,却会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最终导致实验结果的失真甚至错误。由于支原体的直径仅为0.1-0.3μm,远小于常规细胞,且无细胞壁,折光性极低,因此难以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识别。此外,其对青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一步增加了污染的检测和清除难度。因此,细胞表型的异常变化往往是污染的早期预警信号。如果细胞表现出未知原因的生长或形态异常,应优先考虑支原体污染的可能性。

支原体污染检测

精准检测是防治支原体污染的关键。目前常见的支原体检测方法包括观察法、培养法、免疫法、DNA荧光染色法、分子法和发光法。其中,培养法和DNA荧光染色法是《中国药典》推荐的支原体污染检测方法。培养法是检测支原体的金标准,但操作周期较长,而qPCR则是灵敏度最高的支原体快速检测方法。

支原体清除方法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一旦发现支原体污染,及时有效的清除显得尤为重要。支原体清除的核心在于破坏其脂蛋白膜结构并抑制关键代谢途径(如蛋白质或DNA的合成)。由于支原体与细胞在培养特性上的相似,如何在清除支原体的同时维持细胞活性是一个巨大挑战。

1. 热处理法

支原体的耐受温度范围在35-37℃之间,将污染的细胞置于41℃条件下处理5-10小时(最长不超过18小时)可以杀灭支原体。然而,由于不同细胞对高温的耐受程度不同,此方法可能损伤细胞,因此需谨慎使用。

2. 抗生素法

支原体对部分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有一定的敏感性。通过将细胞培养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不断传代并检测支原体,如果多次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可认为清除成功。但需注意,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会诱导耐药或产生毒性反应。

3. 复合型支原体清除试剂

推荐使用复合型支原体清除试剂,这类试剂通常同时含有抗生素和支原体脂蛋白膜穿透剂,能够有效破坏支原体的膜结构、干扰其代谢途径,从而达到清除的效果。选用尊龙凯时的Anti-Myc支原体清除试剂,可按照说明书添加适量试剂于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处理,能够有效清除支原体,同时对细胞的毒性相对较小,有助于保持细胞的活性。

在清除支原体后的细胞,需通过qPCR、DNA荧光染色等方法进行检测,以确认支原体是否完全被清除,从而避免试剂残留或支原体复苏导致假阴性结果。

虽然支原体微小,但其对细胞培养的破坏性极大。只有充分了解其特性、及时发现污染信号,并掌握适宜的检测与清除措施,才能真正保护细胞实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以上便是关于支原体污染防治的全面指南。如需了解更多细胞培养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尊龙凯时生物医疗专栏!

有关尊龙凯时,作为您身边的细胞培养专家,我们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专注于细胞培养领域,已有12年的深耕经验。我们研发和生产的原代细胞、肿瘤细胞系及细胞培养相关试剂,已成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科研机构的信赖合作伙伴。我们提供一站式细胞培养解决方案,确保产品和服务涵盖细胞培养全流程,使得细胞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助力生物医学研究发展。